”健康小屋”可以帮助社区服务中心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宣教和健康管理,但终实现健康管理还是要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近年来,“
健康小屋”作为政府主导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在各地越来越多地得以兴建。
“
健康小屋”将传统的医生管理病人模式转变成医患结合、病人自助和主动参与的新的管理模式,初衷颇好,也得到了群众的欢迎。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健康小屋”在实际的运行中,情况却差强人意。
为全市正常运行的3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健康自助设备,包括动态心电记录器、子血糖、血压分析仪(二合一一体机)、体重体脂分析仪等。
“健康小屋”主要是为了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辖区内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主要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大慢性病进行管理,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健康宣教,改善饮食习惯,科学进行锻炼,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疾病,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通过自测设备并用·中国医院院长问卷的形式掌握调查辖区内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状况,还会对部分居民的健康生活进行日常的跟踪管理,帮助慢性病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自助设备为核心设置
健康自助小屋,社区居民可定期到
健康小屋自助监测自身健康状况,通过数据自动上传,完善健康档案,不但使居民动态掌握自身健康状况,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也为社区医务人员开展居民健康管理提供参考。”邹建荣表示,“
健康小屋待完善之处在于根据居民健康需求,逐步增添适宜的设备设施,目前各区也是这样做的。”
可见,“
健康小屋”建立的初衷之一就是要完善居民的健康管理,但目前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社区居民接受健康管理的主动性还不强,多数人还是主要关注看病和治疗,健康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邹建荣表示。
家庭医生是好的健康管理监督员“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等重点人群的服务不能单靠‘
健康小屋’来实现他们的健康管理,更需要的是在社区配备全科医生,并推行家庭医生约服务。”邹建荣说。
在全国率先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通过由社区医生、护士、预防保健三类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与社区居民开展签约服务。与传统的和大医院的诊疗流程比较,家庭医生式服务诊疗流程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患者不再被随机分配就诊,而是直接预约、分诊至其签约医生处进行候诊,二是患者不再是单纯诊病,而是接受医护团队的健康管理,必须保证与居民间充足的交流时间,当次诊疗结束时,要视情况与就诊居民预约下一次复诊时间,或提供转诊服务;三是签约患者享有优先就诊等签约便利。目前,北京市已有260余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此服务流程。
通过几年的探索,社会公众对签约服务正逐步认可和接受,但也有许多方面亟待完善,如由于没有相应的付费机制,对协议双方的约束性普遍较弱等。“未来,结合国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要求,北京市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签约服务的内在激励与外部支持机制,调动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签约服务内涵,改进服务方式,增强群众主动签约的意愿,强化签约服务效果。